2012年6月19日 星期二

星星孩童

記我與亞斯伯格兒九年的學習歷程
一、前言
如同普天下初為人父的人一般,當這個新生命呱呱落地開始便對他充滿了無限的期待,與順利成長的想望。在太太還未發病(精神分裂症)前,教養孩子的事情,我並無多大的擔待。開始學習如何扮演一個父親的角色是在太太發病離家之後,(二年後經過住院治療重回家庭,目前持續服藥,狀況穩定)。那時孩子已讀了一年幼稚園,升大班前園方反應孩子有感覺統合的問題。因為工作加上單親育兒的關係,也不甚重視這個問題,只是看了相關書籍,儘量抽空帶孩子做些幫助前庭發展的遊戲。也報名參加幾次學習機構有關增進感覺統合的課程,在這些課程中,我開始發現到孩子似乎很難融入群體當中,後來發現到其實在幼稚園他也有同樣的問題。
二、小學
幼稚園畢業,我們父子倆也習慣於如此單親家庭的生活方式。但對於孩子人生中正式學校教育的開始,我卻開始徬徨,我思索著該是讓他繼續留在都會區循著現代孩子的學習腳步前進,還是讓他有更開闊的成長經歷與空間呢?考量一段時日之後,在家人的支持下我回到雲林山上的老家,在祖父遺留給我的田園開設休閒餐廳,並在小學開學的前一天,帶著小孩離開台中,回到山區小學就學。
孩子入學的小學也是我兒時的母校,教導主任在我小學五年級時便去那兒任教。小校學生數少,對於我們從都市返鄉就讀當然十分的歡迎,但也因過於客氣,反而孩子在學校出現了些問題,老師不敢即時告知。那時學校的學生數一班大約十數人,但孩子就讀那一年,新生暴增到二十六人。或許是少子化再加上山上居民經濟好轉,小孩養尊處優似乎成為普遍的現象,兒子加入這個新群體,並不像二年前進入幼稚園般的順利與快樂。
為了幫助小孩適應這個新環境,我鼓起勇氣向班導師爭取一週二天,在老師開晨會的時間,當了這學校空前的「說故事的家長」。在那時,導師曾問過我:孩子在台中讀幼稚園時,是不是已學過小一的課程?我有些納悶, 老師又說:看這孩子上課從未「專心」過,但有幾次抽問他對課程的內容總可正確無誤的答出。這是我頭一次發現對於學習一事,這孩子有異於一般同學的方法及長處。在他稍長後我曾經問他這問題,他的說法是:新課本一發下來,他便在最短的時間將內容全部閱讀完畢,上課時除非老師有提到課本以外的東西,否則他是極少看前方的黑板。但即使他在忙自己的事情,耳朵還是會聽到老師正在講些什麼。 在往後的日子中,我也常提醒他,在群體當中要多點「社會化」,先觀察別人的行為舉止,別過於特異獨行,但這對他而言似乎是很難的事情。因為對他而言,他並不覺得自己有什麼特別,反倒是為何同儕都不了解他。
小一上學期每週五下午,我們會到台中一家兒童復健科診所做關於感覺統合的職能治療。感覺上幫助有限,倒是在山林裡跑跑跳跳,使得他的動作俐落許多。 一個學期的課程結束了,孩子在人際關係方面還是沒什進步,有幾次還提到在學校被排擠(他說是被追殺)的事情。那年寒假中幾經思量,在開學前我帶孩子到社區另一所學生更少的小學看看,在跟當時一年級的導師談過之後,孩子很高興的轉學了。新的班級加上他才八個小朋友,而且就像讀幼稚園時一樣,操場就在教室外頭,一下課便成為他們的遊樂場,下午又有課後託育,全班在教室後木地板睡午覺,孩子的感覺好多了,而且他很快的便跟同學有了良好的互動,過了一週後,他告訴我:他已記得班上所有七位同學的名子。(過去的半年他在舊學校,只記得三、四位同學)
正當為孩子學習的事稍加寬心時,那年的二二八突然接到台中警方的通知,他們說據報:我太太在自己的小套房有好久的時間沒出門了,而且也不理會警方的叫門,要我上去處理。一直到那時,我才知道太太前些年怪異的行為是精神分裂症發作了,也才在強制送醫後,她才開始接受治療。原本醫生、社工師是對她的復原不抱多大希望的,但在住院四個月後,她願意和我們談話了,半年後在孩子放暑假中回到了家裡。小孩對媽媽重回家庭的感覺並不明顯,但至少多了個伴在身邊,他們偶而也會出去爬山,到山下買點零嘴。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母子倆越來越像是一對長不大的小孩,教導小孩的事我還是得一肩扛下。
若說人生的際遇是命中注定的,那對於一個命運乖舛歷經波折的人來說,絕不敢奢望未來一路康莊,只能卑微的祈求上蒼憐憫,恩賜片刻的喘息。孩子在小學快樂的度過三年的歲月,小四時,學校因學生數過少,雖然沒被裁併,但在縣府的主導下,開始進行課程改革。原本正高興孩子可以有一所真正的「森林小學」可以就讀,那知這卻是孩子學習困境的開始。新課程更強調多元及分組學習,一向只擅長自行摸索學科領域的孩子,他開始要去面對人際溝通的複雜性,而感覺統合發展遲緩,使他在體育課時也被受同儕的排斥。那時每天下午接他放學,幾乎都看他板著一張臭臉,而見面的第一句話總是「今天好倒楣」。如此持續一段時日之後,我帶他去看兒童心智科的門診,醫生要我及學校導師分別填寫評量問卷,之後醫生給了我們一個含糊的診斷,說孩子的情形是介於正常與過動兒的邊緣(後來醫生告訴我這在醫學上的專業用詞叫ADHD,中文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並給孩子服用低劑量的「利他能」藥物。尤於「利他能」是管制藥品,每次在領藥時,藥師總會慎重的查對證件,並要我簽收藥品,這不禁讓我對這藥對於孩子的幫助感到存疑。三個月之後的寒假,我帶孩子到台中榮總請教孩子從小便受其照顧的小兒肝膽科林主任,主任強烈的建議停掉「利他能」,他也不認為孩子有〝ADHD〞的問題。而且孩子服藥之後,他的情緒和學校的人際關係也未見改善,因此便將藥給停掉,也沒再帶他到心智科回診。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情緒的起伏與同學的衝突日與俱增,有時甚至因老師不諳處理方式,讓他感覺受到二次傷害,就此孩子也曾對老師出言不遜。後來當他在教室中受激怒時,常常是翻倒書桌後直接走人,跑去圖書室看書,似乎一翻開書本,他便進入了另一個時空,當週遭的人為了剛才的激烈場面,心情尚未平靜時,他或許正為了書中有趣的情節,哈哈大笑。孩子五年級下學期,校長從新竹光武國中林主任那兒得知內灣有個黃天人牧師設立了「天人岩屋」,藉由自然體驗與勞動生活來輔導行為偏差的孩子,在校長的建議及陪同下,我們帶著孩子上去拜訪黃牧師,校長想讓孩子抽離學校的學習環境,來改變他對事情固著的看法,並改善他與同學的人際關係。倒是我不忍心將小孩隻身丟在一個陌生之地,當然也不想用孩子的未來去冒那麼大的險。
那次行程回來,孩子在學校狀況依舊,常問我:「為什麼要去上學?」「為什麼規定小孩必須接受義務教育?」後來他也不問這些了,卻說要把學校炸掉。面對孩子這樣的問題,雖然不敢抱有希望,但也不能毫無做為,因此我又帶他去求助專科醫生,這回改去嘉基兒童心智科,醫生針對他的情緒開了抗憂鬱的藥。當然往後的一切依然在預期當中,並無奇蹟出現。升上了六年級,孩子的情緒世界一直是紛紛擾擾。那時公視正上演一部探討國中校園管教及霸凌(當初似乎還不時興這個名詞)問題。孩子對劇中主角謝政傑的處境心有戚戚焉,他在當時寫下如此的感受:「謝政傑:<很久很久以前,猶太人被趕出德國;黑人被趕下公車; 原住民被趕離海岸邊的草地; 謝政傑被趕出禮仁國中﹛電視節目的﹜> 蔡明軒在學校被追殺只好四處逃亡,電視節目的主角跟我在學校有一樣的困擾,也有一樣的待遇跟處境。 待遇處境 待遇處境 待遇處境 謝政傑:<我聽說幸福的故事只有一種,不幸的故事卻有千千萬萬種> 我想:我在學校的事也算是一種不幸吧! 不幸的故事有千千萬萬種,現在我不幸的故事,也算是一種吧!!!!」 意外中看到孩子寫下的這段話,心中有如刀割,但即使當時身為學校的家長會長,但又能為孩子做些什麼呢?我僅能盡量陪孩子參加學校的戶外課程,讓他順利的完成小學的階段。至於醫療的幫助依然有限,因為交通距離的關係,我們又回到台大雲林分院看診,主治醫師倒是換了人了,與醫師連續四個多月的接觸,醫師總算在病歷寫上了「亞斯伯格症」的診斷。在此之後,我開始買書上網搜尋與「亞斯伯格」相關的資料。那時對於資料上的記載,好不熟悉!似乎是照著兒子從小到大的成長模式去寫的。坦白說:如此孩童的父母,診斷出孩子的症狀,除了對於孩子的種種行為稍加釋懷外,面對依然存在孩子的管教壓力,是沒什幫忙的。孩子在學校的問題依舊,在師長同學眼中依然是個棘手的人物。有一天校長室擺了張課桌椅,桌上放著本翻開的金雍小說「倚天屠龍記」。校長說這是為了兒子設的「特別座」,當他在班上情緒不穩定時便將他抽離現場,下來這兒看小說。這似乎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了。
隨著孩子離開小學的日子越加接近,我開始焦慮他未來國中的去處。那時孩子參加縣內明星私中JS中學的入學考試被錄取了,也去做初步的報到,但發現班級學生數高達四十五人,問了他們輔導處主任,確實是不適合,只得打退堂鼓。對於未來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起碼孩子總算完成了小學的學習階段,至少在這最後的小學日子裡,該沒什麼好讓他不悅的。那知他們開始練習畢業典禮表演舞蹈,指導老師及班上同學卻因孩子動作笨拙,排除讓他上台表演。全班才八個孩子,就他被排除在外,天啊!這對於弱小的心靈是多大的傷害啊!孩子先是抱怨,後來哭了,哭得好慘!面對這大人功利社會設下的規則,除了陪孩子落淚外我還能做什麼。當初若非怕讓校長不好做人,我真有帶著孩子出去旅行,避開這為了取悅大人而設計的畢業典禮。
三、國中
時間最公平,時間也最無情,不管你願不願意,該來的總是要來。暑假過了半個多月,孩子的國中學習生涯開始了。「JS中學」去不了了,學區的國中近來辦學不力,出了不少問題。孩子班上同學在嘉縣私立D中學校長,以及老師誠懇的招生下,八個孩子,有四個決定去就讀,孩子便也跟著過去了。七月十八日暑期輔導課的第一天,親送孩子到教室,離開學校回家工作。那天也沒什心思在工作上,一直挨到下午,到大湖口等孩子下校車。看見孩子的表情,我心似乎涼了大半,和他耗了好些時間,他才說出排隊用中餐的時候,聽到有人叫他「智障」,並用洗完手的水滴濺他,孩子說他不想惹事,所以都忍了。我問孩子早上上課的情形,拼湊出事情發生的經過:「智障」這一稱呼是在上完數學課後下課發生的,而數學課時兒子十分投入課程,並且踴躍發言。看來這事兒子一點錯都沒有,他只不過是太過單純了,其實我也想不到那兒的學生,心態會是如此不良。往後孩子在「D中」二週的日子,現在回想起來簡直是一場惡夢。叫他「智障」的同學越來越多,有一天到視聽教室上課,下課出來時,竟然擺放在鞋櫃的鞋子不翼而飛, 孩子費了些時間才找到一隻,那時他氣到顧不得穿鞋子便直奔圖書室找書看。頭一個告訴我這事的是孩子小學的同學,他倆人編在同一班,他還說:班上有幾個人都愛叫兒子「智障」,並故意在下課時間激他。為了這事我幾乎每天晚上與導師電話溝通,後來老師似乎也煩了,有一次居然對我說:孩子的爸爸!你總說別人孩子的問題,但我也要跟你透露:也是有其他學生的家長向我反應,因為孩子上課太愛發問,他們擔心如此下去,會影響其他同學的學習權利。往後的日子,問題天天發生:孩子上課發言忘記舉手被糾正,舉了手老師又常常忘記叫他,孩子忍不住便又逕自發言了,這下卻被罰站了。書法課,因上課前同學惹他生氣,他沒心情上課,想去圖書室看書,老師偏偏不准他離開書法教室,硬讓他在現場生一堂課的悶氣。對於這些事我至今還是不懂學校老師如此處理方式的用意,因為孩子未就讀之前,便拜訪過校長、輔導主任,告知孩子的特質,寫了一張羅列孩子可能發生的狀況及處理方法的報告書並打印多張,要校方轉呈孩子的各科老師。
那段日子我每天徬徨無奈的送孩子上學,也提心吊膽的等孩子下課。該來的事總是會來,有天早上十點多接到孩子老師的電話,說兒子上課鐘響時,在還有同學未進教室的情況下,只高喊:要關門了,便放手推關了拉門,導致有位同學手肘撞上了玻璃,血流如注,送往了慈濟醫院處理傷口。當時我也失了方寸了,只知道趕往醫院,路上思緒稍為平靜後,我聯絡了孩子小學的陳校長,他也即刻趕往醫院與我會合。還好受傷的同學傷口處理復原的情況很好,第三天便出院了,家長也十分明理,除了幫他負擔醫藥費用之外,並無其他要求。離開醫院之後,導師要我先帶兒子回家,那天下午他告訴班上同學,關於孩子是「亞斯伯格症」的小孩,並說明這種孩子的情緒特質,希望同學們能夠包容他。當晚老師在電話中和我提到這事,他認為未來孩子在學校應該會得到同學的體諒,那時我也是如此希望的。那知人生總是事與願違的多,隔天開始上課後,一向多話的孩子,回家後,一句話也不說了。再過兩三天,常常見他坐在電腦前發呆,問了許久他才說出:每次下課就會有幾個同學到他座位附近,說些話氣他,當他生氣反駁,他們又說:我們又不是在說你,總要惹到孩子忍受不住,氣到抓狂,他們才肯罷手離開。八月五日晚上,孩子按捺不住不住多日的委曲,放聲大哭,直問:「為什麼要去學校?活著為什麼這麼痛苦!」等他渲洩完情緒,我十分鄭重的對他說:明天,我們就不去「D中」上學!孩子停止了斷續的啜泣聲,疑惑的問我:「這可以嗎?」我說:「可以,今天爸爸打電話過去雲林縣教育處了,他們要我們在縣內找學校,有問題可以找他們幫忙。」在多方的打聽考量下,隔天我帶孩子到林內國中,接待我們的是輔導處彭主任,資源班邱老師,還有資料組林組長,她們都是有受過特教訓練的老師,與孩子相談後,認為要讓他與一般孩子融合學習並不困難。之後教務處林主任,要我們下週一到學校參加最後一週輔導課。此外,為了孩子的特殊性,主任透過技術性的安排,替孩子找一位非常有帶班經驗的導師。
八八風災後的校園顯得有些凌亂,我帶著孩子到他的班級,打掃時間正開始,由於老師不在現場,我找了一位看來較為稚氣單純的同學帶著他做。而我也不敢離開學校,連續二節下課過去看他,最後是孩子跟我說:這裡一切都很好。要我先離開。好不容易挨到中午,學校有供應午餐,我去接他時已用完午膳,班導邵老師及輔導主任陪著孩子在穿堂等我,孩子正和他們聊天,臉上綻顯著許久不見的燦麗笑容。在車上他說:這學校的同學比起以前的同學要好太多了。孩子還說:他不知道不可以在教室後的洗手檯洗餐具,負責打掃的同學糾正他,並對他說,因為是新來的同學,所以這次特別破例。孩子說著:臉上流露著無比的自信,似乎為了他這「新同學」的身份感到自豪,第二天孩子更說:這個學校太好了,連隔壁班的同學,看到我穿便服上課,知道我是新來的,都主動過來找我講話。這下,懸在心頭好久好久的大石總算落下。孩子在林內國中的第一週中學生活,在愉悅中結束了,暑假輔導課也告一段落。最後一天學校有一個評量測驗,還記得那天我上樓接他,孩子正好和林組長下樓梯,我對林老師致謝,並說:孩子較不懂事,不會分辨說話時機,給添麻煩了!因為前一天國文老師跟班上同學說:她要調到別所學校,開學時會換新老師教他們。孩子卻調皮的對老師說:老師你要永別了!這事早上孩子有做了張卡片,讓林組長陪他向國文老師道歉。林組長回我話:不會啊!小孩不會說話,卻很會考試!原來方才是林組長在他們班上監考。
暑期輔導課結束第三天,林組長來了電話,說孩子上週五的評量成績很好,校長認為這孩子學習方式的確有特殊之處,應該在開學後儘速幫他召開個別化課程(IEP)會議,以幫助他的學習,並跟我約定時間。掛上電話,我內心萬分感激,久久不能自己。為了兒子上國中之事,這段日子以來,我們一直是孤獨的面對孩子的學習問題,之前在「D中」也只能卑微的去溝通、拜託,我也知道,有許多人一直以為孩子的問題,是我這做父親的過於溺愛造成的。但現在林內國中卻是十分慎重的去看待孩子的學習困難,並積極的去面對並解決問題。
孩子第一次的IEP會議,在開學後的第三天召開。校長主持,各處主任、各科老師都在放學後留下開會。我好感動,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感受到一個學校老師群體的熱忱與能量。陳校長在會議結論中還表示,這次會議只是個開端,未來將要視學生的學習需要隨時召開課程會議,以幫助孩子能夠在未來三年中順利的學習。結束會議後在回家的路上,回想這兩個月來孤獨的陪著孩子在求學路上跌跌撞撞的歷程,內心有著無限的感慨,也想到依我們的家庭狀況尚且如此,那麼更多的弱勢家庭的特殊學童又該如何呢?而方才校長的一席話,我們似乎像是在海難中落海,經過一翻掙扎後被救上小艇的人,除了慶幸自己獲救之外,對於更多在海中等待救援的旁人,卻有著無奈的茫然。那種感覺相當奇怪,在感恩中摻雜了更多的卑微。前些年孩子就讀的小學做優質轉型的教改工程,在當初小學的校長憑著他對課程的專精,以及對教育的熱忱,學校很快的便打出了知名度。 儘管對於教育理論與實務,我只是一知半解,但身為該校家長的身份,總有些自我膨漲的榮譽感。面對外人甚至是來校參訪的貴客、記者,總可與他們愷愷而談 對理想教育的看法。那時我還以為,未來我可以將這段經驗帶到孩子就讀的國中分享。直到孩子在國中的學習受挫之後,我才回到了教育的現實面。原來就我們而言,孩子那一段多彩多姿的學習過程,只能是一段美麗的回憶。但我們卻忘記告訴天真的孩子,在體制內大部分的學習並不是這麼一回事。當孩子好不容易在開學前找到了可容他學習的國中時,我只能希望孩子能夠在此順順利利的完成國中學業,對於其他的教育理想,再也沒有想過。
當然孩子國中三年的歲月,也非一帆風順,對於亞斯伯格的孩子,在群體中總有許多問題等著他去面對的,而當家長的也只能要有隨時幫孩子處理解決問題的準備。我常自比是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被天神處罰推滾著巨石上山,但每到山頂巨石又會落到山腳,我就像他,終其一生不停的推著巨石。國一開學的第一天孩子便因不熟悉體育課的排隊位置而跟同學鬧得不愉快。之後也常因溝通上或者彼此互動中的誤會,以及孩子間不經意的開玩笑,導致兒子大發脾氣。這段時期他也學會了在盛怒之中以摔打自己的文具袋發洩,而避免去傷害旁人。我也學會了在他生氣難過時,只是在他身邊,靜靜的陪他,讓時間去撫平他的心靈。
像我們這樣的人對於「逆境」似乎也沒什麼感覺了,因為這已成為一種生活的方式。但孩子的情緒狀況似乎就在這種不知不覺中改善了,國二下學期開始幾乎沒再幫他處理過與同學相處的問題,此外,雖然在學科方面,國二的課程在自然科及數學均加深加廣,但這方面的學習對兒子來說,一直不成問題,而且他還十分輕鬆的有許多時間,每天上網、看課外書籍。孩子在學校的進步是明顯的,但在家庭中,對於最親近的人火爆的脾氣依舊,這麼多年下來,當他父母的也早就習慣這種場面,依孩子媽媽的精神特質是沒什感覺,況且那種母愛的天性,更容易在她的身上流露。而我縱使萬分的擔心難過,但也希望等待奇蹟出現,希望孩子的未來,能夠自我衣食無慮的快樂生活。
四、曲終與期待
六月十五日孩子國中畢業了,他與另外三位女同學領了縣長獎 。孩子有些意外,因為他也知道自己除了學科成績外,其他諸如體育、藝術的表現並不理想。 小學時即使每次考試評量都有不錯的表現,但畢業時也只能拿到第三名的獎項。 國中藝能科的老師在這方面是看重了他的努力表現,記得國一時,孩子第一次上林組長的表演藝術課,放學在車上便和我分享上課的趣事,往後他也對藝術課有了比較正向的看法。就孩子的學習面向而言,先不看重孩子的學習表現,而是注重孩子的學習過程,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才是教學的重點。畢業前夕,資源班輔導老師邱老師,拿了一片她特地為資源班應屆畢業孩子製作的紀念光牒給我,裡頭記錄了孩子這三年成長歷程的點點滴滴。我也看到了孩子國一時在表演藝術課堂上,快樂誇張的表情。這又讓我回想到孩子小六畢業前,他被排除在表演行列之外時,所顯現帶著憤怒的失落感。或許國中老師用心的對待,也彌補了當年因為大人求好心切,對他幼小的心靈所造成的傷害。
有段日子,孩子常常問:「為什麼要去學校?」其實在孩子找不到合適的國中就讀時,我也懷疑過學校對孩子的價值,也曾想讓孩子在家自學。在孩子畢業那天,看到孩子和同學從容愉悅的聊天,我想對於孩子多年前的問題似乎有了答案。對於孩子的學習,大人能夠給他的除了傳統觀念中的學科知識之外,其餘的實在是太少了,孩子未來在人類社會當中,能夠賴以生存的技能,他必須透過與同儕的互動學習,孩子在學校,彼此都是相互學習的對象。未來孩子會進入高中,在一個新環境,與一群新同學展開一段新的學習旅程。國中這三年的學習經驗,相信可以使他更有自信的去面對未來。孩子也當知道,他的父親,依然會陪他走過崎曲的路途,好等待他單飛的日子。2012/6/19

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在林內國中的日子」- 給孩子的一封信

「林中」的日子 一封給即將畢業兒子的信
孩子!近來上下課你是否發現到高速公路兩側的阿勃勒開滿了串串的黃花?回想你中學的成長過程,就像是這每天上學必經的路段所見一般,看似不變的景物,卻又有依循四時替換不同的光景。在路樹顏色的變化中,不知不覺你國中三年的日子也漸走入尾聲。
將近三年前的夏天,國一新生的銜接輔導課已過了些時日,可是我們卻依然為了找到一所可以接納你的學校在徬徨著。送你到林內國中上課的第一天,老實說,為父的我是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來到學校。你該記得的,那天我留在學校,連續兩節下課都過去教室看你,直到你跟我說:一切很好!我才離開。那一週是學校新生最後一週的輔導課,你在這兒的適應狀況比我們預想中的好太多了,而你也告訴遠在台中關心你的姑姑說:這兒的同學太好了!
正式開學的日子在我們不安的期待中到來,第一天下午的體育課你便出了狀況,因為不明白集合時該站的位置遭到康樂股長的糾正,進而起了口角因此悶悶不樂。隔天的桌球課又因要傳回撿到的乒乓球給康樂股長,卻傳偏了球,讓球越傳越遠,也因此你們再次起了衝突,那天下課不見你下樓,便心知不妙,當時邵虎老師陪你坐在教室外,他正在開導你。回家的路上,我再同你商談如何去彌補人際關係,那時你說到哭出來了,你說:「我也想要有一個學校讓我好好的讀書阿,但是我有什麼辦法!」一種沉重的無力感又襲上我的心頭。在我們看似最簡單不過的人際關係,對於你而言卻是那麼陌生難解,但這也像似一般人很難理解你的想法以及感受一般。隔天你聽從我的建議用電腦做了張卡片,並在邵老師的安排下向同學道了歉。孩子,其實當初我們會做如此會安排,是為了要修補你的人際關係。對於亞斯伯格特質的孩子來說,要叫你理解並接受社會化之下,經過修飾甚至是偽裝美化的人際互動是有很大的困難的。因此我們想藉由你在班上公開道歉的動作,來釋解你與康樂股長的誤會,並且讓其他的同學了解你與他們不同的情緒特質,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他們能以更大的包容心來接納幫助你。就在同一天下課後,在當時陳校長的主持下,學校各處主任以及教你班上的老師們,都留下來為你開「個別化課程」會議。那天會議進行了一個半小時,校長在會議結論中表示:未來若各科老師在關於你的學習上,有任何問題時,隨時要提報,並召開課程會議。孩子,自從你小學畢業開始,在你的中學求學路上,我們一路跌跌撞撞,那一段人生的挫折,似乎令你感到生活的無趣,你甚至常常會說:「活著為什麼這麼痛苦?」而我也只能陪著你無助的徬徨。然而,在陳校長做完會議結論的那一刻,爸爸內心有著無比的感動,長久以來我們一直是孤獨的,早先接觸過了解你特質的人,對於我們當時的處境,除了抱以同情之外似乎也都愛莫能助。孩子你知道嗎?那種無助感,是我此生中最為深刻的。感覺上就像是一個被綁在十字架上的父親,看著自己的孩子,在波濤巨浪中載浮載沈。那一刻我有著被鬆綁的感覺,儘管未來你人生的風浪依舊,但我們不再孤單了,從此將有「林中」的師長陪我們走過國中的學習階段。
在往後學校的日子當中,你的人際關係也三不五時便會有些狀況發生,但狀況總還在我們可預期及處理的範圍之內。也感謝邵虎導師,對於你他在班級經營方面,並不像以前我們所遇過的老師一般,只一味的強調表像的平等,而是要求同學給你更大的包容,也讓你在你的長才方面,有更多的揮灑空間,讓同學了解你不同於常人的特質。就因此,讓你能有更充裕的時空好去處理現實中人際互動的網絡。令我們高興的,你在這方面的表現也如倒吃甘蔗一般,漸入佳境。在國二下學期已不曾再幫你處理過與同學互動的問題。更令人呀異的是,有同學寫了謝卡給你,感謝你教他們數學問題。
孩子!今天是你考完基測第一天的試程,雖然前些時日你已透過免試申請的方式,確定要就讀斗六高中,但對於這人生中唯一的國中基測,你和同樣免試上榜的同學還是興致勃勃躍躍欲試。數算著你在「林中」的日子,也將走進尾聲了。未來在你人生的旅程中必有風雨,但只要堅持前進,陽光終將露臉,目的也將達成。屆時回首來時路,你將憶起那一段「林中」的日子,閃爍著溫馨的光輝。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小校優轉,師資轉不轉?

近日和一位熟識的校長見面,聊天中得知他又為今年縣府介聘老師一事傷透腦筋。因為在平地學校一位有體罰學生記錄,並與家長無法相處溝通的老師被介聘到他的學校來。其實在此之前他也好不容易將一位極不適任的老師給借調出去,擔任非教職的行政工作。
縣內這幾年來推小學優質轉型的工作,能有一些看似不錯的成果,事實上和縣內幾位滿懷教育熱忱的小學校長、主任無怨無悔犧牲奉獻的付出有絕對的影響。教育的元素包括「學生、教師、教材以及學習環境」,而改革是一項艱鉅的工程,但它牽涉最密切的還是在教師本身。對於台灣早期師資的養成方式,以及 機乎沒有淘汰機制的終身教育工作保障,我們很難期待他們在二十一世紀新式教學中可以有多少令人激賞的表現。但長年來對於如此反優質師資的現象,主政者也從沒有人想要去碰觸這一敏感的政治神經。對於這一切我們除了默默的承受之外,是不是也要在既有的架構下盡力的去做點事情呢?或許能夠在這多年的陳疴死水中起了點漣漪!
日本著名的教育學者佐藤學在日本推動學習的革命,他提出「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在這理念之下校長、老師、學生、及每一個家長都是學校的主人,學校不放棄每一個小孩,但也不能放棄任何一位老師。老師、家長、和學生一樣都是需要不斷的學習的。當縣內主政者,滿懷教育理想,並注入照顧弱勢的人道思維,將偏鄉小校的優質轉型做為教育改革的主軸時,似乎無法突破舊有安於現狀的師資困境。近者如同去年(2011)對於古坑國中轉型做為「華德福」特色學校一案,原本是美事一樁,也可能是國內國中教學改革的創舉,但卻在原有老師全體反對,並對家長散佈不實訊息,引起家長非理性的抗議阻擋,此改革案也因此胎死腹中,除了折損了一名校長外,這學校也失去了翻身的機會。可見任何教育改革,若無法將老師的能量列為第一優先的考量,是絕無成功的希望的。
在現有教師工作制度保障下,不論其個人能力熱忱如何,幾乎是沒有退場機制的,因此如何在舊有的巢窠中,對原有師資做能量的提昇,成為一件必要的工作。 這些年在與教育界人士談及小校優轉之事時,大家都認為校長是整個改革的靈魂人物,但校長所要扮演的角色,並非是整個改革工程的火車頭(或稱發動機),而是一個具有維修創造發動機的工程師。該讓學校的老師成為工程的發動機才對。
對於學童的學習,除了大人的教導之外,我們常希望孩子能夠透過同學之間的互動,彼此觀察學習來獲得每一階段所要獲得的知識和技能。那對於老師之間我們是否也曾經有過如此的想法呢?在過去小孩就讀小學所歷經的優轉改革幾年間 ,以一個家長的立場來看待學校的教學方式,我覺得在這方面是欠缺的。我不曾看過學校老師有過『觀課』的行為。教師間互相觀摩上課的情形,其重點並非是要對受觀摩者提出批評,而是要讓觀摩者觀察在如此教學方式下受教孩童的反應 ,藉此提出其心得。佐藤學還認為要建立教師群的「學習同僚性」,前些年孩子的學校雖然開始有了許多的戶外教學課程,而且這些課程也是跨年級的教學,但在每次課程結束後,對於課程的檢討似乎不曾是個重點,我倒覺得這是十分可惜的,因為任何課程必須透過老師分享彼此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所做的觀察經驗,才能摸索出一套有利於孩子學習的教學方式。而且經由老師經常性的對話,也可以引導所有老師對課程的投入,這對提昇老師教學的能量是非常有幫助的。
佐藤學強調的「共同學習」,學習的主體其實是包括學生、家長、老師以及校長。「學習」它是有機的、是活化的、也是永續的。每個人只要是活在世上的一天,便離開不了學習,而學校它是提供了一過更好、更有效率的學習環境。因此除了學生之外,學校也提供了家長成長的機會,就此學校對於輔導在職老師的專業成長便更顯迫切與重要。

2012年5月18日 星期五

校慶有感

華南國小校慶的日子,雖是週六,讀國三的兒子依然要上課,儘管免試入學已上斗六高中,對於此生中唯一一次的基測,縱使對於他的升學沒有影響,但他依然保有期待及興趣。反倒是對於小學母校的五十週年校慶活動興趣缺缺,或許是不善與人應對的特質,令他對於這些活動感到麻煩吧!送孩子到國中後回程,經過國小,活動已經開始。進去看了一下,滿熱鬧的,便回家打了電話,上龜仔頭接林舜欉老師到華南參加校慶活動,老人家最愛看熱鬧了。
師母不想出門,就印尼看護陪老師到學校。到學校時,已退休的陳國田校長,正在台上講述著華南那一段曾經慘淡的過去。連續幾天的雨水,使得會場的草地 泥濘不堪,好不容易才將老師的輪椅推到來賓席位。以前聽林老師提過,當年華南國小成立時,他從華山國小被借調到華南教了一年的書。不過就如同去年帶他參加華山國小校慶一般,老師的出現也沒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及寒喧,對於這一切我早便了然於心,但內心還是有些悵然,這是教育我們子弟的學校啊,談尊師重道,也該做個榜樣給孩子看才是!
孩子還在這所小學就讀時,我對學校的一切總以正向去思考。甚至有意的忽視教師的問題。這學校因媒體知名度高,以及校長的個人人脈關係,這幾年來獲得了與一般小學相對優勢的教育資源,在屢屢獲得教學大獎之後,教師群似乎有一種知識的傲慢的顯現。總以為在這所佳評如潮的學校教書,比其他傳統學校的教師,更有高人一等的自我感覺。
校慶典禮在「貴賓」致辭完了之後,是小朋友的表演,雖然草地是濕濘的,但孩子們依然賣力的演出,但他們面對的是舞台上空無一人的貴賓席。而家長及一般來賓,只能遠遠的看著孩子的背影,想像著那背影後一張張快樂飛揚,活潑可愛的童稚笑顏。

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淺談小學戶外學習

最近在一次閒聊中,社區小學的家長提出他對孩子參與過多的校外活動感到疑惑。原本他也是贊成開放性學習的理念教育,但是面對學校頻繁的校外教學活動,加上小孩的成績表現,他對當所初支持的開放性教學的信心開始有了些動搖。
在國內推動教育改革也有一段時日了,但孩子的學習壓力不曾稍減,而父母的焦慮依舊。在東方傳統士大夫價值觀之下,現代教育制度所產生的學習壓力,似乎是個無解的難題。儘管我們一直強調所有的學習壓力都是家長心態的問題,但對於站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在面對新教育工程時,是否已經自我裝備好了呢?對於戶外教學,我們的老師能否正確的看待這是一種常態的教學方式,而非是配合某些單位或者某些人的嘉年華式活動呢?
優質轉型後社區小學的戶外教學,就我個人幾年來的觀察,雖然它帶給了一所瀕臨廢校的偏鄉小校起死回生,並蓬勃發展的正向命運。但這些年下來是否有人對如此的教學方法的效果做追蹤式的調查?而我們給畢業學生的是帶著走的學習技能,抑或是曇花一現美麗的回憶呢?回歸到現實面,當孩子畢業之後若無法順利銜接國中的學習方式,那麼小學階段的學習縱使萬分精彩,也是徒然!因為戶外學習比較能讓學生有多元的學習表現,而國內大部分的中學並無法提供如此的學習舞台,有許多學科成績表現並非十分亮眼的孩子相較其小學多元的突出表現,進到國中後學習失落感勢必更加明顯。
學校的任何活動,應該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課程的設計倘若有牽涉到校外的比賽,對於得獎甚至是入圍,做為一個課程指導者絕不可有勢在必得的心態。事實上我們要看重孩子的學習過程,而非其課程的成果表現。孩子參與戶外教學,他在活動的過程中,所接觸、所觀察的內容,必須內化成他所能理解的知識。因此個人以為,在小學階段,戶外教學應該是常態性的課程,而學習的場所應以學校附近為考量。因為若學習的場域過遠,所耗費的時間,以及後勤支援太過龐大,無法經常性的舉行。而且在學童的認知當中,如此的活動,比較像是到遠方娛樂性的旅遊,而非將它視為課堂學習的延伸。再者課程的設計,應該涵蓋多重的學習領域,也就是課程的統整。另外,我也一直納悶教學者對於戶外課程的設計是否有應對到體制內的課程課綱設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麼關於家長或者外界對這套活化的教學方法成效的存疑,便有了更加客觀的比對。畢竟這些孩子未來在體制內國中的學習適應力,是他們首要具備的基本學習技能。
任何學習方式都應該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毋庸置疑的戶外教學是一種很好也是必須的學習方法。教育工作者,對於每一個戶外教學的活動,必須以相當嚴肅的教學心態去看待,好好的去設計統整性的學習課程,每一次課程結束後,以跨班(年)級的學習成效評估檢討是必要的。唯有學生能將學習的過程內化,將來面對中學著重思考推理的學習方式,才能如魚得水不致捉襟見肘。

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

愛與有機山林


太和有機農園之旅
這是我第二次上溯清水溪源頭,進入山區的道路,在歷經莫拉克颱風災害後二年半的時間裡,修復的工程一直持續著。半個月前,同樣的路徑,我和子見老師一同走過,面對這些山區惡地型永無止境的維護工程,他稱之為「永續工程」。車過草嶺,我們未做停留,繼續往阿里山山系內部前進,熟悉的路途,但我並不知道目的地在那,而前頭帶路的是「福智學園」的義工李師兄。
接近塔山下方的村落,隨著李師兄的車子,下切主道沿著阿里山溪溪畔行走,在漫漫黃沙中,經由溪床便道越過阿里山溪,到達了梅山鄉太和村,原先橫跨溪床的大橋在八八風災中完全被沖毀,而至今積佈砂石的溪床仍在整治著,隆隆的機具聲,讓人忘記身處山野。過仁和國小,車子繼續往上爬行,轉了一處一百八十度的之字形大彎,車道更顯狹隘,兩旁是蒼鬱的桂竹林,偶見幾株挺拔的柳杉。不多時行經一處村落,林木環繞中依稀可見幾戶三合院古宅,路旁見一村媼正在摘採菜蔬,真訝異如此長者居住在這交通不便的深山,若有急難病痛,要如何及時下山?現今如此,那早期車道不通的時期,更要如何呢?離開村落後,前方的路,沿著山壁開設,道路下方及對面山頭,可見一片片翠綠茶園。李師兄的車子在一株山櫻花下倒車入了岔道,同時三隻狗兒異常興奮的圍繞著車子,看來今天的目的地到了,陳校長多次提及的有機茶園,而李師兄便是這茶園的主人。
停妥車子,我們拾級而上一處小平台,二株高大的山櫻花樹已經長出了翠綠的嫩葉,有些樹枝仍留有豔紅的花苞,不難想見前些時候盛開時的壯麗景像。這平台上兀立著一棟鋼構建物,只有結構體,沒有屋頂遮庇更別說牆壁。後來用中餐時,主人邀我們入內就坐,我倒發現這簡約中的好處,出入屋宇不用循規蹈矩的繞道大門處,然而說到「大門」,在這兒也只能看到一處預留門框位置的C型鋼框架。
那天一下車李師兄夫婦便著手張羅午餐,所有菜蔬都是現場採摘的。午餐前,
我們上到工寮後方的茶園,此生第一眼望見純有機茶園,老實說,這第一眼出乎我內心的想像。茶葉的表面佈滿了蟲蝕的洞痕以及類似煤煙的黑色附著物,即使是新長出的嫩芽也難逃蟲吻,皺捲起來。這是我看過狀況最慘的茶園,李師兄看我縝視著茶株上的葉子,似乎察覺到我內心的疑惑,他要我看看樹根處,並要我摸摸那樹下的土壤,我隨手抓了一把,好鬆,很輕易的便抓滿了一手,這土呈肥沃的黑褐色。李師兄說:去年他施放有機肥,似乎有些問題,導致茶樹出了狀況,因此去年茶菁的收成並不理想,目前還是讓茶株處於休養狀態,靜態植株能否自行復原過來,最壞的情形,便是放棄一整年的收成,對植株進行強剪,說著,邊指著下方一小片已剪得光禿禿的茶樹。而後,我看到茶園中散佈著幾株看來是自行生成的原生樹種,李師兄應證了我的看法,他發願不砍任何一棵樹,即使是會影響到農作。
俯視著茶園下方,阿里山溪就在眼前,更上方處與石鼓盤溪交會合流,溪床上不時揚起滾滾黃塵,機具施工的聲響在山谷中刺耳的迴蕩著。視線沿著石鼓盤溪上溯,上游不遠處見屋舍簇集那是豐山聚落,目光往上,你可以仰望挺拔於藍天之下的大小塔山,這是鄒族傳說中有關祖靈的聖山。李師兄回憶兒時,他說那時的塔山還可見蔥鬱的紅檜林,在砍伐殆盡後,塔山山壁便年年塌落,山型也就更加陡峭。我望著塔山寸草不生的峭壁,內心感受著無比的悲傷與枉然,上天是如此的厚愛著這座島嶼,但島嶼的子民卻是如此的掠取豪奪。看來所謂的「天災」,
只不過是島民文飾自己的貪婪與無知的藉口罷了!
待目光拉回腳邊的茶株,和李師兄談起他耕耘這片有機茶園的心路歷程。這兒栽種的茶種是烏龍與金萱,早期他在外頭經營事業,茶園全數租人以慣成農法栽種。在因緣際會下他接觸了「福智」,聽了法師的開示,頓然醒悟,原來世間的痛苦與不足,全是因為一個「貪」字。人想要的超乎人所需要的,為商做生意者如此,為農栽種者亦如是。只因「貪」,多少美好的環境被破壞, 多少無辜的生靈遭塗碳。為此,李師兄毅然放棄繁華的都會生活,放棄打拚多年的事業。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平共存的理念,他將茶園收回,以自然農法種植生產茶葉。這兒的茶園,除了供給茶樹有機肥料之外,並未做其他的病蟲害防治。李師兄認為:萬物皆平等,萬物皆具佛性,待蟲兒吃剩的他再來收取。因此,他也不使用有機農法所慣用的除蟲資材。這倒讓我想到佛教中「以身飼虎」的故事,那是一種殉道者的情操,或許在常人看來,這是一種無謂的犧牲,但對他們而言,自我實現一種理念,就好比是撒種的工作,總要叫那好的種子落了土,才能萌芽長出新的植株,再結出更多美好的果實來。對於上個年度茶葉欠收,李師兄只是淡淡的說:「一切隨緣!」而李太太則認為應是自己的修行還有不足之處,才無法享有福報。如此謙卑淡然的處世態度,若非在塵俗中有過一番不凡的歷練,是無法如此了然的。
中午一行五人,在「透天」的工寮中享用難得的有機膳飲,四季豆、芥菜,還有蘿蔔都是方才鮮摘的,菜蔬入口的甘甜滋味,自然不在話下,真所謂「菜根香」。離我們用餐的木桌約三步之遙處,架放著一只露營帳棚,那是李師兄上山工作時睡覺的地方,因為工寮並未鋪設水泥,地面僅以泥土夯實,帳棚下緣可見雨天時泥漿濺著的痕跡。早先陳校長初見這居所時說:「人說家徒四壁,然而這兒連牆壁都沒!」僅管居住環境如此克難,但從李師兄的談吐中,依然可見他的豁達開朗的人生態度。
望著山頭散佈的檳榔樹,樹稍纍纍的檳榔早過了收割的時分,這高冷地帶的檳榔一向是紅脣饕客的最愛。不過聽李太太說:李師兄這幾年來就是放著讓它熟成掉落,因為李師兄戒掉檳榔,他說這東西不好,日子再苦也不能為了錢而害了人。聽到這段話,再回頭望了一下那日久退色的小營帳,雖然不免感傷,但內心也著實對這位剛認識的朋友感到敬佩。對於一個曾經叱咤商場的人而言,為了一個愛惜山林回報大地的信念,如今雖非散盡家財,但為了堅持理念,也僅能清寒度日。
末了,我們告別了李師兄下山,下坡的山徑更可清楚的看見嫣紅的桃花在藍天下綻放,那是李師兄栽種的水蜜桃,初夏時便可採收。希望這是個豐收年,我如是說道。同車的陳校長說:待蜜桃成熟時,我們再揪團上來買水蜜桃。車子行出了竹林,又望見佈滿亂石不再美麗的阿里山溪,砂石車一車又一車的載走崩落的土石,但看來這「萬年事業,永續工程」再怎麼清也清理不完,就如同人們心中那永無止境的貪念一般。人或許可以短視的暫時駕馭大自然,但時候到了,人終將自我毀滅,葬身於大自然中。或許這世間多一些如李師兄這般的人,
用赤子般的傻勁,做一些凡人眼中的傻事,那末日的時刻,將會晚些來臨。
記2/20與清圳校長、芳茹家長太和有機茶園之行

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

水門印象



水門印像之一

映照著艮古不變的旭日
這水 千百年來上天不曾吝於施給
藏於深山 伏流於大地
潤澤於這島嶼的每一寸肌膚
從不匱乏的施甘露於島嶼的子民




水門印象之二

奔流 去一處非我所願去之地

水利建設前的報告書往往如此載道:
建設 首為芸芸眾生 民生用水
次則為千頃良田 灌溉用水
最末 善用剩餘價值 低價售予 工業使用

完工後 水公司依然汲取地下水層
供芸芸眾生 無奈食用
風不調 雨不順的年冬
千頃萬頃的田園 像千口萬口
張開的大嘴 喊渴
然而 偌大的石化園區 不曾有過缺水危機
毫不客氣 大口享用廉價的水資源

奔流 日以繼夜 承載著眾生的悲與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