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孩子放學時,見他臉色鐵青難看,我沒問他。孩子帶著憤怒的語氣說:「每次星期三都這麼衰」他開了車門將手上的書包、提袋用力的摔進車內,那力道看得出來他有著滿腔的憤慨。發動車子的當兒我輕聲的問他:發生了什麼事了?孩子沒正面回答只說:「是想怎麼樣嘛!難道每個禮拜三都要我召開『國安會議』是不是!」我說「被欺負了嗎?你要好好把事情講出來。」孩子這才說:「上完國術課回教室,要看時間時才發現抽屜的東西被人『吃』掉了!」當下我沒會意過來,還以為真有人偷吃他的食物,「是吃了什麼啊?」孩子盛怒未平的說「不是食物啦!我剛才說『看時間』那還有什麼東西呢!」「手機嗎?」孩子馬上接口「你沒看到手機一直拿在我手裡啊!」其實他坐在後座我跟本看不到他的手。但我知到書旻姊姊送他的Apple ipot touch 丟掉了。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尊師與真理
孩子讀高中後依然十分熱衷和我分享在學校上課的內容,在這之中他最常提及的似乎是公民課。並非是他對公民課特別有興趣,而是他感覺到我們所處的環境現況與教育理論之間總有很大的差距,甚至是背道而馳。另一方面他認為公民老師對於時事的看法太過於主觀,並有極大的政治立場偏頗。
關於孩子在放學後回家途中所發的牢騷及見解我總是耐心的傾聽,這一星期他談到課堂上提及的兩個話題,一是有關最近新聞鬧得沸沸騰騰的「軍公教十八%優惠存款」。老師認為這早在八十四年便取消了,就是那些「有心人」利用媒體炒作新聞,讓民眾產生誤解。孩子對於這事的源由不甚了解,我要他回家後上網找資料。但孩子對於官方的解釋說這是當初軍公教人員生活清苦,因此以高於當初定存利息六%的優惠存款來補貼感到存疑。對此,我跟孩子說,軍公教人員的待遇水準如何我們先不管,但以實施此一政策時銀行一般定存利率十二%
,相對於現今不到一%的定存利率而言,如此單一族群的社會福利,是不是「照顧」過頭了?況且今天比起當年是利率大跌,倘使情形反過來是利率漲過十八%呢,政府對於此一政策的作法將會如何呢?孩子說:這些腦殘官員應該會提高優惠存款的利率吧!我說:這事值得思考,這牽涉到人性的貪婪私心,以及一個政黨的政權保衛。然而我對於這位有三十年年資的老師,自己也是「優惠存款」的受益者,還如此對學生做出錯誤的解釋,實在無法認同。
孩子還提到他對老師所言的另一個疑惑,老師說:若大家對於資本主義的弊病感到厭煩,轉而選擇共產主義,那將會變成均貧的社會。孩子說:像透過良好又有正義性的稅制,將所得重新分配不也是一種共產主義的精神嗎?我同孩子說:老師應該是將共產主義等同於前蘇聯、東歐、中國那些極權國家。在我印象中,馬克思認為共產制度,應該是工業革命後,社會生產力發達到極限時所取代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我還同孩子談到「無政府主義」,柏拉圖的「理想國」還有「烏托邦主義」。要孩子在未來的學習中,多看些書籍,多找些資料,也要自己多作思考。
想不到時至今日,孩子還會碰上如同早年我們求學時那般思想僵化的老師。對此,我要孩子將老師所言多加省思,要訓練自己分辨是非的能力,追求知識的最終目標並非考試分數,我們要的是真理。尊敬老師是學生應有的態度,但這和對真理的熱愛並不相悖。而另我始料未及的是,以前國中時看了幾本當時所謂的「雜書」「無路用冊」,如今在孩子讀高中時,還可以派得上用場,和他聊上幾句。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褪去光環看見自我
親愛的孩子:
高中的學習有些時日了,第一次段考評量也過了些日子,成績就如你我都知道的。若以國中階段的表現而言,你會有些失落,但在我看來一切還是那麼的美好。
孩子!你在讀書求知方面,比起當年的我要強太多了。況且數理方面,你的成績依然是那麼亮麗,國文科雖然當年在我讀書時是較為拿手的,但袒白說在閱讀理解及內容思辨上還是比不上你,而且在最近我也發現你在寫作方面,有長足的進步。
現今最令你感到學習無力的應該是英文吧!開學至今,你的英文評量成績大多在班上排尾,而且老師教學的進度飛快前進,似乎也沒有人會在乎這少數落後的個體。孩子!小六時,我們去花東騎腳踏車旅行,你好不容易騎上鹿野高台,趕上了正在那兒休息眺望鹿野風光的同學,你原以為可以和他們一樣欣賞山下的美景,怎料在你正要停車之際,車隊便也起程下山了,那時你雖然失望,但卻不再動氣,只是愴然的尾隨車隊下山。那時我不也跟你說過:「群體的社會充滿仁慈的互助,卻也有更多現實的競爭」後者是一套叢林生存法則,雖然扭曲了人性,但卻是現實社會通常的運作模式。
從小你沒上過補習班,在偏遠的山區小校,甚至沒有半個英語師資。因此在你剛進國中時,英文也是讓你感到陌生的課程,那時英文老師徐老師真好,她讓你有不同其他同學的作業練習方式; 怕你無法掌控學習進度,老師每天幫你寫下
自習進度,畫記回家所要讀的內容。但是孩子!人生一輩子能像你在國中這般碰上那麼多位有愛心及耐心的老師,真是不易啊!
孩子!你現在的學習表現,以班級標準而言是中等之上,我不知道你怎麼去看待這樣的結果。而我倒認為這是上天很好的安排,褪去光環之後,你可以更加清楚的審視自己,發現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才可以更加明白自己的長處所在。或許在未來,有些課程你會追趕不上同學的學習進度,雖然會因此讓學習變得無趣,但我希望你絕對不能放棄,考試分數真的不代表什麼,求知也非得在頂尖大學不可。你要做你自己,安排擬定自己的學習方式。或許這並非是件容易的事,但只要你有心,不必在乎別人的看法,認真朝自己的目標前進,要跳脫原有的框架,才有突破的可能。真的!對於學習而言,成績真的不算什麼!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愛與等待
接孩子放學,他一上車便說:「國文課的作文總算發回來了」。從他略帶高亢的語氣,聽得出來孩子的心情是愉悅的。我說:這篇作文的成績應該不錯吧!「老師給了A+,你要不要看?」孩子說著,順勢從後座要遞作文稿紙給我,我急忙回說:不了!現在正在開車,等回家再看!
之後孩子意猶未盡的告訴我這次作文題目是「夏天記憶深刻的聲音」,孩子說他以颱風天狂風暴雨做為寫作的題材,並用音樂課教過的交響曲四個樂章,主題旋律應用在文章之中。還沒親睹文章內容,但聽孩子如此描述,大抵知道這又是一篇發揮他獨到觀察的好文章。果然末了孩子提到,老師給的評語也是如此。
回想孩子自從小學有作文課以來,這項功課一直是他心中的痛。我也很難理解
,一個喜愛閱讀,而且也廣泛閱讀的小孩,講起他所閱讀的內容可以頭頭是道,他所理解的語彙甚至超越一般大人,為何無法寫出一篇可以令人讀懂,又語句通順的作文呢?後來有幾次我仔細看了他的作文,發現孩子作文的內容其實是言有所本,只是有太多是他獨特的感受,或者是他在寫作當中,靈光一閃突然天馬行空的想法,因此整篇文章給人的感覺是:東拼西湊,有頭無尾,語焉不詳,令人不知所云,當然也得不到什麼好成績,而事實上孩子是可以明白說出他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想法。幾次挫折下來,孩子開始視作文為畏途,每次的作文作業,總要將它壓在最後不得不寫的時候才拿出來,邊寫邊罵,當數算到老師所規定的字數時,便在完成那個句子時,畫下句點,就此擱筆,因此在那時常常看到他那種有頭無尾,無釐頭式的作文。
孩子為了作文也發了不少脾氣,儘管在這件事上在他國中階段還是常常受挫,還好他卻從未放棄,他也夢想著有朝一日可以寫出一篇好文章。在這當中我指導他寫了幾次作文,先和他討論內容的分段大綱,再讓他寫,有時甚至要唸出句子讓他逐字照抄,不過我會讓他知道為何這個段落要如此寫法,又為何要用這個句詞來表達。這幾篇合力完成的作文,拿到了不錯的成績,也引起他對寫作的興趣及信心,在國三時他大概可以獨立寫出讓人讀懂尚稱通順的作文。有一次模擬考
的作文,他把寒假時我帶他去清水溪地質踏察的見聞寫入文中,老師認為頗有獨特的見解,給了滿級分的成績。漸漸的,他不再對寫作感到無趣或者恐懼。也可以常常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長篇大論。最近在社群網站上看到他對時事批判的留言,發現孩子真的進步了,而且是大大的跨越了。
曾有人告訴過我,對於亞斯伯格的孩子只有「愛與等待」。愛!這事對為人父母而言,是與生俱來的,然而在漫長的等待過程卻是令人難耐的。最近這些日子,我看著孩子假日時在家裡開設的餐廳,可以熟練的幫忙送餐,細心的回答客人的問題。以前一向動作不協調的孩子,現在可以靈活快速的繫好鞋帶。孩子在不知不覺中真的長大了。看來,在陪伴引領孩子成長的路程中,我們不妨常常回過頭告訴孩子:可以慢慢來!我們會停下腳步等待你的。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比中指的孩子 — 談開放多元小學課程下孩子的國中轉銜問題
最近一次到社區小學與校長閒聊。在話題中校長提到這一屆畢業生進入國中就讀的狀況。有位平時便活潑好動的孩子,開學不久便被記了小過。事情是如此經過的:這孩子不太愛做學校分配的打掃工作,班導師拿他沒辦法便交由學務處處理。於是學務主任便把這孩子帶在身邊,指派工作給他,並就近監督。不料孩子依然不肯用心做,學務處長大概也被惹惱了,罵了孩子幾句,孩子居然對著主任比了中指。
對此我的校長朋友以他一貫的看法認為學校給孩子記過也沒什意義。他認為大人應該先去了解孩子為什麼不做清潔工作。當場我是提醒校長:在別的學校尤其是國中很難有像他所帶領之下那麼密切的師生關係,也罕有老師有那麼大的耐心去一一理解不同孩子的特質,及與其溝通的方式。我倒建議他在每一屆畢業孩子進到國中之後,原校的師長儘可能去了解孩子在國中的適應情形,必要時好好的輔導孩子,幫他們儘快適應不同的學習環境。
近幾年社區小學多元的開放式教育,的確讓許多在傳統學科上較沒興趣或者低學習成就的孩子,找到另一個學習的天空,及發揮長處的舞台。在這當中我們也看到了有些轉學過來的孩子在原學校,在學習表現上明顯落後同儕,甚至是被老師放棄補救的孩子。然而在新的學習環境中,這些孩子發現了原來學習可以有不同方式,而所謂的「學習成就」也可以有不同的樣貌。孩子在這兒感受到自己的學習受肯定,他們找到了學習的樂趣。
當然這樣的學習方式一切看來都是如此的美好,但我們往往刻意或無意的忽略了一件事實,孩子才是學習的主體,而小學只不過是這個主體在學習歷程上的一小階段。國小之後呢?有什麼樣的中學可以讓他們延續如此方式的學習呢?三年前我的孩子從這所小學畢業上了國中,在一次台灣Sony記錄偏鄉小校新課程的記錄片放映會上,我和孩子回首那一段多采多姿的學習歷程,再看看那時的國中現況,心中不免有些悵然。而那一晚,片中所記錄的主人翁,就只有我的孩子一個人到場,其他的同學大部分還在補習班為了國中的課業奮戰。放映會結束後,我有感而發寫了篇「夢醒時分」,當時我如是想:不管孩子在小學有過多麼多元的活化課程,有過多麼美好的開放式教育,但當他離開了小學,進入了一般國中就讀,一切都必須歸於現實。孩子必須有能力去適應傳統教學的國中課程,他也必須容忍以考試成績為主要的學習成就標的。在我們如此畸形的教育環境下,再怎麼美好的小學課程,當孩子畢業了之後,似乎只能將它當成美夢一場。
回歸到國內整體教育環境的現實面,當孩子在小學階段,我們是否也必須要顧慮到他進入國中學習上的轉銜問題。大部分國中老師對「好學生」的定義是什麼?如果我說「好學生的標準是功課好,乖順聽話,兩者至少取一。」相信並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但在活化多元的課程中,孩子任何學習領域的表現,都可以讓他在學習的環境中獲得掌聲,讓他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在這種課程的實施中,
有很多時候老師並非如同傳統教學中,扮演指導者的角色,他們更希望引導出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並有反思批判的精神。這和我方才所提的評斷「好學生」的標準似乎有相悖之處。因此當他們進到國中之後,部份孩子便產生了學習落差。小學時在傳統學科外的領域的學習成就,在國中並無法獲得肯定,這更會讓孩子放棄原本便不嫻熟的學科領域的學習。
或許我們該想想社會學上的「標籤理論」(Lableing theory)。在原就讀小學我們看似不錯的孩子,當他進到國中在學習上若處處受挫,一旦「壞孩子」的負面標籤被貼上了,他往後的一切行為表現,是不是會受到這標籤的影響,使其喪失了向上為善的動力,師長同儕及其內心的壓力,反而讓他的行為向著負面標籤靠攏,自我人格的認同更符合當初因旁人誤解所定的形象,一而再,再而三,如此惡性循環,國中三年下來,我們原來看似不錯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不禁叫我起了寒顫,不敢再想下去 !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活著,未必是種幸福?
下午開車到斗六接孩子放學,途經雲科側門前的台三線上,視線的餘光瞄到一位行動不便的老婆婆,下了電動助步車,跛著腳,正吃力的彎下腰,要撿拾散落車旁的廢紙,看來似乎是從啊婆車子踏板掉落的。
因為車子有些速度,往前滑行了一二十多公尺才停妥。當時路過的車子還不少,擔心啊婆的安危,便趕忙跑回頭叫啊婆坐回車上,我則幫忙將那散落一地的廢紙撿拾整理妥當,放回啊婆的車上。在這當中,有一位頭戴安全帽的小姐也過來幫忙,加快了不少速度,我向其道謝致意,啊婆也向我連說多謝,並喃喃怨嘆運途多舛,才得這麼一大把年紀還出來撿破爛。頓時我也啞口了,不知要說些什麼,只是要啊婆一路小心。
這是我這個月來第二次幫拾荒老人的忙,前一次在斗六高中前面,當時正值放學時刻,有一位老阿伯吃力的推著裝載廢紙的板車前進,因為車多人多,阿伯見此交通狀況,似乎慌了腳步,我便幫他推了一大段路,路上他向我訴說他的悲慘,雖然有孩子,而且孫子也已成年,但兒子失業多時業,還全數拿走他的社會救濟款。那天看著西斜的陽光照在推著板車痀僂徐行的啊伯背上,突然感覺那夕陽赤焰得令人張不開眼。
這一代的台灣老人,他們的生命就是一齣悲劇,生在二戰時期,一出生便面臨生活環境的艱鉅。有些人在幼年時期能活下來便是個奇蹟,但這種奇蹟對許多人來說倒未必是種福氣。他們度過了無法飽食的童稚時期,幼時便得幫忙家務。十多歲的我們在做什麼?還在唸小學吧!但大部分同年紀的他們,已經在負擔家計。三十到五十歲的他們,用勞力日以繼夜,不眠不休的創造台灣經濟奇蹟。但這奇蹟的成果卻在十幾年來,被我們偉大的政客揮霍殆盡。當上位者可以月存四十八萬新台幣時,他可曾想過:他所統治下的國度,在鄉村裡有多少老農還得天天下田,頂著烈日工作就只圖個溫飽,以減輕兒女負擔。他可曾看見,在都會區各個角落,有多少老人竟日穿梭大街小巷,四處拾荒,掙個幾十、百多塊錢勉強糊口。
杜工部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今在台灣活上八十歲算是稀鬆平常。但七、八十歲的人,還得拖著病痛的身體,為著三餐辛苦的工作著。活著對他們來說或許不是件幸福的事,而慚愧的我們,到底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被寵壞的家長?
位在偏鄉山區的社區小學,前幾年因為少子化加上青年人口外流,造成學生數年年銳減,甚至有招不到新生的窘境。原本預料中難逃被裁併命運的學校,卻因當時縣府「小校優質轉型」的政策,加上新任校長全心全力的付出,用心在教學品質的提昇,甚至是新課程的研發,使得學校在短短幾年之內,學生數逆勢成長二倍多,不但逃脫被裁併的名單,還成為縣內重要的教育改革指標。
表面上看來這應該是一件成功的教育轉型範例,但若深入探究學校的運作機制,便可發現這幾年下來,雖然在教師素質,教學品質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但在家長的成長方面似乎還是在原地踏步。這一世代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自主意識較高,參與度也較積極,但若看到社區小學這幾年來的發展變化,倒會令人不安的發現,家長群之中,希望自己的孩子獲得更多資源的多,而會自己提供資源甚至是幫忙孩子學習的少。他們大抵認為,孩子受教育是學校的事,學校應該提供全面化的照顧,有些家長甚至認為接送學童上下課也是學校該做的事。
以優質課程導向的學校,它之所以吸引學生不遠千里跨區就讀,應該是家長著眼於課程對孩子學習的幫助。在一般的想法中如此的家長,必當對教育有一定程度的理想性,當然也肯為自己甚至是別人的下一代付出心力。就觀察社區小學這幾年家長結構的變化,卻發現家長對課程理想性的追求,未必肯為學校甚至是孩子做更多的付出。他們希望有更多更優質的教學活動,但最好是不必負擔任何費用; 希望有便捷安全的交通車接送,卻不肯分擔合於成本的費用支出。
在如此自私自利的家長生態,校務還能如蓬勃發展,實在得歸功於校長超乎常人的能量,他的認真無私啟動了外界民間資源的挹注。但如此做法似乎有違教育本質。任何經濟背景不同的孩子,都享用外界善心的資助,這有違公義。其實影響孩子對社會價值觀的建立最深的不是學校,而是他的家庭親人。若家長認為孩子無條件享受如此優沃的教育資源是理所當然的,那麼他的孩子將很難學會對社會付出,也不會去婉拒外界過多的給與,好讓這些有限的資源,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家長是教育共同體的一員,應當要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學習、成長,更要有責任盡心盡力去分擔孩子的教育所需。學校要整合家長的資源,要引燃他們的光和熱,絕不能全面的迎合家長的需求,要讓家長感受到教養小孩甜蜜負擔的重量。畢竟,有一天小孩畢業了,當他走出了這所學校,得到另一個新環境學習,總沒有人可以想像:在台灣還可以再有這般美好的學校。幫助家長成長,也是幫助小孩的未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