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小校優轉,師資轉不轉?

近日和一位熟識的校長見面,聊天中得知他又為今年縣府介聘老師一事傷透腦筋。因為在平地學校一位有體罰學生記錄,並與家長無法相處溝通的老師被介聘到他的學校來。其實在此之前他也好不容易將一位極不適任的老師給借調出去,擔任非教職的行政工作。
縣內這幾年來推小學優質轉型的工作,能有一些看似不錯的成果,事實上和縣內幾位滿懷教育熱忱的小學校長、主任無怨無悔犧牲奉獻的付出有絕對的影響。教育的元素包括「學生、教師、教材以及學習環境」,而改革是一項艱鉅的工程,但它牽涉最密切的還是在教師本身。對於台灣早期師資的養成方式,以及 機乎沒有淘汰機制的終身教育工作保障,我們很難期待他們在二十一世紀新式教學中可以有多少令人激賞的表現。但長年來對於如此反優質師資的現象,主政者也從沒有人想要去碰觸這一敏感的政治神經。對於這一切我們除了默默的承受之外,是不是也要在既有的架構下盡力的去做點事情呢?或許能夠在這多年的陳疴死水中起了點漣漪!
日本著名的教育學者佐藤學在日本推動學習的革命,他提出「學習共同體」的理念,在這理念之下校長、老師、學生、及每一個家長都是學校的主人,學校不放棄每一個小孩,但也不能放棄任何一位老師。老師、家長、和學生一樣都是需要不斷的學習的。當縣內主政者,滿懷教育理想,並注入照顧弱勢的人道思維,將偏鄉小校的優質轉型做為教育改革的主軸時,似乎無法突破舊有安於現狀的師資困境。近者如同去年(2011)對於古坑國中轉型做為「華德福」特色學校一案,原本是美事一樁,也可能是國內國中教學改革的創舉,但卻在原有老師全體反對,並對家長散佈不實訊息,引起家長非理性的抗議阻擋,此改革案也因此胎死腹中,除了折損了一名校長外,這學校也失去了翻身的機會。可見任何教育改革,若無法將老師的能量列為第一優先的考量,是絕無成功的希望的。
在現有教師工作制度保障下,不論其個人能力熱忱如何,幾乎是沒有退場機制的,因此如何在舊有的巢窠中,對原有師資做能量的提昇,成為一件必要的工作。 這些年在與教育界人士談及小校優轉之事時,大家都認為校長是整個改革的靈魂人物,但校長所要扮演的角色,並非是整個改革工程的火車頭(或稱發動機),而是一個具有維修創造發動機的工程師。該讓學校的老師成為工程的發動機才對。
對於學童的學習,除了大人的教導之外,我們常希望孩子能夠透過同學之間的互動,彼此觀察學習來獲得每一階段所要獲得的知識和技能。那對於老師之間我們是否也曾經有過如此的想法呢?在過去小孩就讀小學所歷經的優轉改革幾年間 ,以一個家長的立場來看待學校的教學方式,我覺得在這方面是欠缺的。我不曾看過學校老師有過『觀課』的行為。教師間互相觀摩上課的情形,其重點並非是要對受觀摩者提出批評,而是要讓觀摩者觀察在如此教學方式下受教孩童的反應 ,藉此提出其心得。佐藤學還認為要建立教師群的「學習同僚性」,前些年孩子的學校雖然開始有了許多的戶外教學課程,而且這些課程也是跨年級的教學,但在每次課程結束後,對於課程的檢討似乎不曾是個重點,我倒覺得這是十分可惜的,因為任何課程必須透過老師分享彼此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所做的觀察經驗,才能摸索出一套有利於孩子學習的教學方式。而且經由老師經常性的對話,也可以引導所有老師對課程的投入,這對提昇老師教學的能量是非常有幫助的。
佐藤學強調的「共同學習」,學習的主體其實是包括學生、家長、老師以及校長。「學習」它是有機的、是活化的、也是永續的。每個人只要是活在世上的一天,便離開不了學習,而學校它是提供了一過更好、更有效率的學習環境。因此除了學生之外,學校也提供了家長成長的機會,就此學校對於輔導在職老師的專業成長便更顯迫切與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