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比中指的孩子 — 談開放多元小學課程下孩子的國中轉銜問題
最近一次到社區小學與校長閒聊。在話題中校長提到這一屆畢業生進入國中就讀的狀況。有位平時便活潑好動的孩子,開學不久便被記了小過。事情是如此經過的:這孩子不太愛做學校分配的打掃工作,班導師拿他沒辦法便交由學務處處理。於是學務主任便把這孩子帶在身邊,指派工作給他,並就近監督。不料孩子依然不肯用心做,學務處長大概也被惹惱了,罵了孩子幾句,孩子居然對著主任比了中指。
對此我的校長朋友以他一貫的看法認為學校給孩子記過也沒什意義。他認為大人應該先去了解孩子為什麼不做清潔工作。當場我是提醒校長:在別的學校尤其是國中很難有像他所帶領之下那麼密切的師生關係,也罕有老師有那麼大的耐心去一一理解不同孩子的特質,及與其溝通的方式。我倒建議他在每一屆畢業孩子進到國中之後,原校的師長儘可能去了解孩子在國中的適應情形,必要時好好的輔導孩子,幫他們儘快適應不同的學習環境。
近幾年社區小學多元的開放式教育,的確讓許多在傳統學科上較沒興趣或者低學習成就的孩子,找到另一個學習的天空,及發揮長處的舞台。在這當中我們也看到了有些轉學過來的孩子在原學校,在學習表現上明顯落後同儕,甚至是被老師放棄補救的孩子。然而在新的學習環境中,這些孩子發現了原來學習可以有不同方式,而所謂的「學習成就」也可以有不同的樣貌。孩子在這兒感受到自己的學習受肯定,他們找到了學習的樂趣。
當然這樣的學習方式一切看來都是如此的美好,但我們往往刻意或無意的忽略了一件事實,孩子才是學習的主體,而小學只不過是這個主體在學習歷程上的一小階段。國小之後呢?有什麼樣的中學可以讓他們延續如此方式的學習呢?三年前我的孩子從這所小學畢業上了國中,在一次台灣Sony記錄偏鄉小校新課程的記錄片放映會上,我和孩子回首那一段多采多姿的學習歷程,再看看那時的國中現況,心中不免有些悵然。而那一晚,片中所記錄的主人翁,就只有我的孩子一個人到場,其他的同學大部分還在補習班為了國中的課業奮戰。放映會結束後,我有感而發寫了篇「夢醒時分」,當時我如是想:不管孩子在小學有過多麼多元的活化課程,有過多麼美好的開放式教育,但當他離開了小學,進入了一般國中就讀,一切都必須歸於現實。孩子必須有能力去適應傳統教學的國中課程,他也必須容忍以考試成績為主要的學習成就標的。在我們如此畸形的教育環境下,再怎麼美好的小學課程,當孩子畢業了之後,似乎只能將它當成美夢一場。
回歸到國內整體教育環境的現實面,當孩子在小學階段,我們是否也必須要顧慮到他進入國中學習上的轉銜問題。大部分國中老師對「好學生」的定義是什麼?如果我說「好學生的標準是功課好,乖順聽話,兩者至少取一。」相信並沒有多少人會反對吧!但在活化多元的課程中,孩子任何學習領域的表現,都可以讓他在學習的環境中獲得掌聲,讓他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在這種課程的實施中,
有很多時候老師並非如同傳統教學中,扮演指導者的角色,他們更希望引導出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並有反思批判的精神。這和我方才所提的評斷「好學生」的標準似乎有相悖之處。因此當他們進到國中之後,部份孩子便產生了學習落差。小學時在傳統學科外的領域的學習成就,在國中並無法獲得肯定,這更會讓孩子放棄原本便不嫻熟的學科領域的學習。
或許我們該想想社會學上的「標籤理論」(Lableing theory)。在原就讀小學我們看似不錯的孩子,當他進到國中在學習上若處處受挫,一旦「壞孩子」的負面標籤被貼上了,他往後的一切行為表現,是不是會受到這標籤的影響,使其喪失了向上為善的動力,師長同儕及其內心的壓力,反而讓他的行為向著負面標籤靠攏,自我人格的認同更符合當初因旁人誤解所定的形象,一而再,再而三,如此惡性循環,國中三年下來,我們原來看似不錯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不禁叫我起了寒顫,不敢再想下去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