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淺談小學戶外學習

最近在一次閒聊中,社區小學的家長提出他對孩子參與過多的校外活動感到疑惑。原本他也是贊成開放性學習的理念教育,但是面對學校頻繁的校外教學活動,加上小孩的成績表現,他對當所初支持的開放性教學的信心開始有了些動搖。
在國內推動教育改革也有一段時日了,但孩子的學習壓力不曾稍減,而父母的焦慮依舊。在東方傳統士大夫價值觀之下,現代教育制度所產生的學習壓力,似乎是個無解的難題。儘管我們一直強調所有的學習壓力都是家長心態的問題,但對於站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在面對新教育工程時,是否已經自我裝備好了呢?對於戶外教學,我們的老師能否正確的看待這是一種常態的教學方式,而非是配合某些單位或者某些人的嘉年華式活動呢?
優質轉型後社區小學的戶外教學,就我個人幾年來的觀察,雖然它帶給了一所瀕臨廢校的偏鄉小校起死回生,並蓬勃發展的正向命運。但這些年下來是否有人對如此的教學方法的效果做追蹤式的調查?而我們給畢業學生的是帶著走的學習技能,抑或是曇花一現美麗的回憶呢?回歸到現實面,當孩子畢業之後若無法順利銜接國中的學習方式,那麼小學階段的學習縱使萬分精彩,也是徒然!因為戶外學習比較能讓學生有多元的學習表現,而國內大部分的中學並無法提供如此的學習舞台,有許多學科成績表現並非十分亮眼的孩子相較其小學多元的突出表現,進到國中後學習失落感勢必更加明顯。
學校的任何活動,應該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課程的設計倘若有牽涉到校外的比賽,對於得獎甚至是入圍,做為一個課程指導者絕不可有勢在必得的心態。事實上我們要看重孩子的學習過程,而非其課程的成果表現。孩子參與戶外教學,他在活動的過程中,所接觸、所觀察的內容,必須內化成他所能理解的知識。因此個人以為,在小學階段,戶外教學應該是常態性的課程,而學習的場所應以學校附近為考量。因為若學習的場域過遠,所耗費的時間,以及後勤支援太過龐大,無法經常性的舉行。而且在學童的認知當中,如此的活動,比較像是到遠方娛樂性的旅遊,而非將它視為課堂學習的延伸。再者課程的設計,應該涵蓋多重的學習領域,也就是課程的統整。另外,我也一直納悶教學者對於戶外課程的設計是否有應對到體制內的課程課綱設計,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麼關於家長或者外界對這套活化的教學方法成效的存疑,便有了更加客觀的比對。畢竟這些孩子未來在體制內國中的學習適應力,是他們首要具備的基本學習技能。
任何學習方式都應該是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毋庸置疑的戶外教學是一種很好也是必須的學習方法。教育工作者,對於每一個戶外教學的活動,必須以相當嚴肅的教學心態去看待,好好的去設計統整性的學習課程,每一次課程結束後,以跨班(年)級的學習成效評估檢討是必要的。唯有學生能將學習的過程內化,將來面對中學著重思考推理的學習方式,才能如魚得水不致捉襟見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