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學習的公因數

冬雨連綿的日子,罕有人會到山上,鎮日閒坐窗邊,看那山嵐飄渺,聽雨聲瀝瀝,看似悠然自得的山居歲月,內心實在悶得發慌。近日母親又因急性膽曩炎開刀住院。身體健康是維持住了,但未來出院,又得面對經營了三十多年的火鍋店的去留問題,似乎還有一堆事情要煩著!想著,想著心頭不免也憂鬱了起來。
耳聞今天第一聲滑進停車場的車聲,原來是清圳校長帶政大吳正偉老師過來。吳老師是因為今天在中正大學有個學生社團服務企劃案的比賽,因此下來關心他指導的社團,這幾年看著他配合華緣教育基金會一起努力,也為雲林的偏鄉小校的孩子,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風貌。

和他們兩人在一起,話題總離不開教育的範疇。清圳校長問我說:「合歡山有那麼危險嗎?」我知道他近來一直在帶孩子做高山課程,會如此問我,應該是活動遭遇了些問題吧!原來是有好些家長質疑,為何山岳課程要選擇那麼高的山,孩子的體能以及課程施作領域的安全性是否可以全然掌握。依我和校長這麼些年的交情,我深知校長他對這事早有著正面的看法。問我,只是要更加印證他自己自始所持的判斷。因此我也沒說什麼,只是繼續聽聞校長對於施作高山課程的闡述。
個人倒認為,關於山岳課程教學場域的選定,校長的堅持及家長的疑慮,以不同的觀點來解讀,都各有其道理。若雙方只是堅持自己的看法,將永遠得不到交集。這事的難處在於它並非是用折衷妥協的方式便可以解決。事實上我們應該用一種更為宏觀的視野來看待「山岳課程」這件事。回歸到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如果此一課程是對其有利的,那麼課程的設計便儘可能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可能。今天教學的場域拉到合歡山、奇萊山等百岳的高山,要考慮到的除了學生的體能之外,家長本身心理調適的問題更為重要。想像一下,有一個孩子為了要參加此一課程,他聽從老師教導的自主學習,每天以練習跑步來鍛鍊體能; 他聽從老師的要求,守秩序,克制自己口無遮攔的亂飆「不好聽的話」,以及這些、這些等等…老師的要求他都做到了,但最後卻被家長的「不放心」,讓孩子滿心盼望的期待如同炫麗的泡泡般幻滅了。
每個孩子在各個學習領域的資質不會相同,當然每位家長對孩子學習的要求或放心度也各有所異,因此在群體的學習上,我們是否得顧慮到每個孩子的差異性。 好些年前,兒子在這所學校,因為自幼音感不佳,動作也不協調,而被屏除在畢業舞蹈表演之外,當時他為此懊惱了好些日子。後來我很正式的告訴他,這非他的錯,而是舞蹈老師不對。孩子十分訝異我的看法,我怕他不懂,便以三個孩子每日可行走的不同極限值,要他幫這三個孩子設計一個徒步旅行的計劃,問他每日最遠可前進的距離?孩子不假思索的便答出是要以行走能力最差的為標準。他還說,就如同在求公因數時要從最小的數看起,因為超過最小數的數值便不可能。當時聽孩子如此比喻,我倒發現大人的數學都白學了。對大人(尤其是當老師的)公因數的求法不難吧!但在實際的課程設計時,有多少人都忘了公因數的應用了呢? 雖然學校所在地,海拔僅僅三百多公尺,但方圓十里之內,不乏超過一千公尺的高山,是否有必要將課程的層級設定到如此「高」標準?這倒是個值得省思探討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